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孔庙学堂>
栏目导航

北京国子监辟雍匾联探析

未知:2013-07-11
未知王琳琳:2013-07-11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的最高学府、教育管理机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立国子监,大德十年(1306年)下令重修国子监,至大元年(1308年)建成。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设立在都城的中央官学。明、清两代沿用元代国子监旧址,并多次对其进行改造扩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国子监中院修建辟雍,至此形成国子监现有格局。辟雍殿是国子监内中心建筑,皇帝讲学的功能和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使辟雍大殿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教育传统,礼制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辟雍殿内外非常引人注目,最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就是清代乾隆、道光、咸丰皇帝御题的匾额楹联了。本文对这几块匾联颁揭时间、流传经历、匾联文字含义、钤章文字含义等作以考证、分析。

“辟雍”殿和“辟雍”匾额

“辟雍”殿概况

站在国子监前院,透过太学门和琉璃牌楼门洞就远远看到辟雍的朱栏黄瓦,走进国子监中院,穿越门楼,汉白玉栏杆重叠环绕,造型独特的辟雍就全部呈现在眼前,那重檐之间,硕大艳丽蓝底金字的“辟雍”匾额格外醒目。

辟雍殿是唯一一座专供皇帝讲学而用的宫殿,是乾隆皇帝为登基五十年“临雍讲学”(1785年)而建。辟雍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春,四十九年冬竣工。辟雍殿为重檐四角攒尖木构建筑,坐落在圜水中央的石基上,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四条屋脊向上汇集于鎏金宝顶,金光闪闪,气势恢宏。大殿四面为隔扇门窗,面阔三间,每间两扇门四扇窗,由立柱相通。殿宇外周建有回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方形辟雍大殿四周环水,水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方,俯瞰辟雍,外圆内方,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大殿为正方形,按古代帝王规制,辟雍共为九间,意寓九州井田合为一宇,故天子讲学位居中央。殿内金砖墁地,上为团龙合玺井口式天花,中间无柱,抹角架梁,既宽敞华贵且结构巧妙。

辟雍大殿

“辟雍”匾额

匾额,又称扁额、牌匾、匾。“匾”也作“扁”《说文解字》解释为:“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匾额是悬挂在门屏上的长方形横牌,题写着反映建筑物名称、性质,表现主人寄寓志向、抒发情怀的文字。楹联又称对联、对子,书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通常一块匾额与一副楹联组成一组,简称为“匾联”。匾额、楹联是对建筑的一种装饰,文字简练,寓意深远,措辞文雅,书法精湛,纹饰美观。

匾额、楹联是建筑的眼睛,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产物,它们将中国传统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昭示着悠远的历史变迁。辟雍殿内外的匾联均为皇帝御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其中“辟雍”匾额尤为引人注目,体量硕大,华美艳丽,可与故宫三大殿匾额相媲美。

云龙彩绘的“辟雍”匾额悬挂在大殿南门外重檐正中。“辟雍”匾额为八角形木制华带匾,四边框为五彩祥云透雕金色游龙图案。蓝底金字楷书“辟雍”两个大字。匾额上边框三条龙,左右边框各两条,下边框为二龙戏珠,九条金龙穿梭在五彩祥云之中,逼真生动,栩栩如生。这块匾额精美绝伦,华丽而典雅,庄重而大方,自有一番帝王气派!

“辟雍”二字为乾隆皇帝专为辟雍大殿而题,“前檐恭悬高宗纯皇帝御书‘辟雍’额。清汉文。”现在看到匾额上只剩下汉字。同孔庙国子监其他处匾额一样,民国年间维修时删去了满文。“辟雍”二字布局合理,疏朗大方,笔画刚柔相济。用笔灵活、遒劲、沉重扎实,足见其书法功底。乾隆推崇赵孟頫和董其昌,仔细琢磨这两个字,兼有赵董之神韵。

“辟雍”匾

“辟雍”一词源自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曾多次出现。《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bì)廱(yōng)。”《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辟廱即辟雍。《诗经·大雅·灵台》描写了周王修建灵台,“於乐辟廱”,在辟雍奏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赞颂文王迁都丰京,武王迁都镐京修建辟雍,辟雍是周天子行礼仪,宣教化的场所。《诗经》中的“辟雍”被描绘为一个四周为水环绕的场所,周天子及贵族在此演示钟鼓礼,和谐融洽。

在《礼记·王制》中明确提出辟雍为天子之学:“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pàn)宫。”頖同泮。

《白虎通·辟雍》解辟雍、頖宫云:“大学者,辟雍,乡射之宫。……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诸侯曰泮宫者,半于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半者,象磺也。”这里对辟雍和泮宫做以详细解释:“辟”通“璧”,像圆形的玉璧,辟雍为天子之学,行礼乐、宣德化之地,圜水围绕形如圆璧,效法天圆;泮宫为诸侯之学,半水围绕形如玉璜。《白虎通》对辟雍、泮宫不仅描绘了外形,更表现了周代天子、诸侯之间的尊卑差异:天子之学为圜(huán)水,诸侯之学为半水。此种解释普遍为后世学者接受和认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帝王对礼制、教育的重视,西汉出现辟雍。汉成帝时刘向上奏:“宜兴辟雍。”(《汉书·礼乐志》)汉成帝驾崩后,此事作罢。王莽掌权,为了效法周公制礼作乐,在长安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近年来在陕西西安考古发掘出辟雍遗址,根据建筑形制以及遗址所在方位,考古学家推断它是西汉元始四年(4年)建造的“辟雍”。东汉光武中元元年(56年),在洛阳修建辟雍,行射礼。关于东汉辟雍的情况张衡在《东京赋》中有所描述:“春日载阳,合射辟雍。”“造舟清池,惟水侠袂,左制辟雍,右立灵台。”东汉辟雍仍然是行大射礼之处,根据周制,其建筑形式依然是四周为池泽,中间筑宫室。

1930年在洛阳县城外大东郊出土《晋辟雍碑》。碑额题:“皇帝三临辟雍。”碑文云:“泰始三年十月,始行乡饮酒、乡射礼。六年正月,又奏行大射礼。其年十月,行乡饮酒礼。皇帝躬临幸之……”碑文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三临辟雍,皇太子司马衷两次来到辟雍,考察太学,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碑阴还刻有随皇帝出行参加大礼官员四百余人。这块碑证明了魏晋时期在洛阳,沿袭东汉辟雍旧制,修建辟雍,皇帝及太子驾临辟雍。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立“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生徒始入学为外舍生,经考试后,优秀者升为内舍生,再升为上舍生。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亮建议,在京城开封南郊,修建辟雍。宋代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五》:“徽宗创立辟廱,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舍生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教养于太学;外舍生三千人,教养于辟廱。”宋徽宗时,“外舍生三千人。教养于辟廱”,辟雍发展成为太学的一部分。

殿内御书匾联

乾隆修建辟雍,落成后,第二年(1785年)早春,乾隆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大典。乾隆皇帝为辟雍殿内题写匾联:“殿中恭悬高宗纯皇帝御书额一,曰‘雅涵於乐’。御书联一,曰‘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乾隆五十年。南向。”[[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钦定国子监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01页。]这幅匾联现在悬挂在大殿正中梁柱上,面南。原楹联无存,现悬挂的楹联为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子监工作人员根据老照片复制而成。乾隆之后的嘉庆皇帝于嘉庆三年(1798年)临雍讲学,当时乾隆为太上皇,尚健在,儿子嘉庆只是代太上皇临雍讲学,因此没有留下匾联。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癸丑,“临雍讲学,圜桥观听”[参见[清]文庆、李宗昉等纂修:《钦定国子监志》,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3页。],照例御题匾联:“皇上御书额一,曰‘涵泳圣涯’。御制联一,曰:‘绳武肄隆仪,仰礼乐诗书,制犹丰镐;观文敷雅化,勖子臣弟友,责在师儒。’道光三年。北向。”现在只剩下匾额“涵泳圣涯”,与“雅涵於乐”相对,面北悬挂,对联已无存。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癸未,“上临雍讲学”。《清史稿》、《清实录》等史书都记载咸丰三年临雍讲学,但没有记载题写过匾联,现在悬挂在辟雍大殿东侧梁柱上的“万流仰敬”匾额,根据匾额文字上方正中的钤章“咸丰御笔之宝”可以断定确为咸丰御书,时间应该是在咸丰三年临雍讲学时题写的。近期查阅民国年间国子监的档案资料,其中记载辟雍大殿有对联三幅。这样看来,除了乾隆、道光的两幅联外,咸丰也题写了一副联,可惜也只有匾额保存下来。关于咸丰这幅对联的文字内容,目前还没查找到。以上论及的三幅匾联,现在都只有匾,没有联。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在国子监成立,于1917年迁至午门和端门之上。作为最初的馆藏文物,国子监的绝大部分文物随之迁移,保藏。据此,可以推测,三幅楹联目前应该仍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现在,辟雍大殿内南、北、东三面都悬挂御书匾额,西侧空留出来,按照中国古代左为上尊的规制,西侧应是为同治皇帝临雍题匾所留出的位置,只因清末国力衰退,同治年幼登基,过早病亡,根本无力也无暇讲学,“临雍讲学”典礼至此终断。咸丰皇帝便成为清代最后一位来国子监“临雍讲学”的皇帝。

乾隆御书匾联

乾隆御题匾联除了道光版《钦定国子监志》有记载外,《日下旧闻考》也有记载:“辟雍殿前檐御书立额曰‘辟雍’,内额曰‘雅涵於乐’。联曰:‘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

 

“雅涵於乐”匾

 

“雅涵於乐”匾额,木质,黑底,正中为“雅涵於乐”四个大金字,四个字上方正中钤篆书章“古稀天子之宝”。匾额四周边框金漆,雕有群龙戏珠图案,工艺精美。乾隆师法赵孟頫和董其昌,“雅涵於乐”四字笔画圆润,字体沉稳而不失灵动,书风内敛、中和。

“於乐”出自《诗经·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廱。於论鼓钟,於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

“辟雍”一词也出自这首《诗经·大雅·灵台》。这首诗描写了周文王修建灵台,在辟雍作乐(yuè),钟鼓齐鸣,与民同乐(lè)。郑玄《笺》曰:“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於得其伦理乎?鼓与锺也。於喜乐乎?诸在辟雍中者,言感於中和之至……於音乌,郑如字。”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制度是周代的统治制度,维护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君权。其中“乐”是重要部分。“乐”也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六艺”之一。“礼别异,乐和同”。“乐”能够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这种感受由“乐”引起,称之为乐(lè)。君臣上下一起来听音乐,就会协和于恭敬;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起来听音乐,就会协和于亲爱;在乡里族长之中,年长者与年幼者一起来听音乐,就会协和于温顺。“乐”可以调和人际的关系,协和整个社会。辟雍内,钟鼓齐鸣,君臣同乐,中和之至。辟雍奏乐,“观其和否”,以此检验是否政通人和。

通过郑玄对此所作之《笺》,及对辟雍内钟鼓奏乐内涵的分析,“於乐”二字的读音为於(wū)乐(yuè)。於音(wū)为发语词,无实际意义。乐音(yuè)为奏乐、音乐之意。涵,涵泳,深入体会。“雅涵於乐”意为在辟雍作乐(yuè),钟鼓齐鸣,深入体会,反复玩味,以得圣人之道。

 “古稀天子之宝”钤章

“人生七十古来稀”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后来“古稀”指七十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值乾隆帝70岁寿辰,工部尚书彭元瑞作了一篇《古稀天子颂》,引用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句加以赞颂。乾隆帝非常欣赏这句话“用意新而遣词雅”,一语双关。既说明了乾隆帝已是70高龄的老人,也赞颂了他是自古以来稀有之天子,即命人刻成印章。在这一年,乾隆作《御制古稀说》:“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古稀天子之宝”是乾隆皇帝七十岁之后使用的钤章。乾隆五十年(1785年)临雍讲学之时,他已经74岁。在《御制古稀说》中乾隆写到:“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昨七旬庆典诗,有七旬屈指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余四帝予所不足为法。”乾隆对夏、商、周三代以来年逾七十的六位帝王(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给与品评,他认为元世祖、明太祖为创业之君,可以效法,其余不足称道。此钤章表现了乾隆皇帝夸耀自己长寿而圣明。

 

 乾隆楹联照片

 

“金、元、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这幅对联,木质,黑底金字。四周边框金漆群龙围绕,富丽堂皇。这幅对联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子监内工作人员根据这幅楹联的老照片,以及乾隆书法的特点复制而成的。

“天邑”,天子所都也。四学,周四郊之学也。金、元、明都以北京为都城,历史悠久,现今按周制在此建造辟雍,典章制度才算完备。虞舜、夏、商都有所欠缺,周代四学可做遵循,辟雍就是依照文献记载周朝形式建造的。此联表现了乾隆皇帝,建造辟雍,遵循古制,舍我其谁的气魄。

道光御书匾联

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上丁,躬亲释奠。越六日癸丑,临雍讲学,圜桥观听”道光皇帝先来孔庙释奠先师孔子,六天后又驾临国子监,临雍讲学,道光皇帝也御题匾联,悬挂在辟雍大殿内:“皇上御书额一,曰‘涵泳圣涯’。御制联一,曰:‘绳武肄隆仪,仰礼乐诗书,制犹丰镐;观文敷雅化,勖子臣弟友,责在师儒。’道光三年。北向。”现在只有匾额“涵泳圣涯”,面北悬挂,与“雅涵於乐”相对。

“涵泳圣涯”匾

 

“涵泳圣涯”匾额,木质,黑底,正中为“涵泳圣涯”四个大金字,匾额左侧题曰:“道光三年二月”,右侧曰:“御笔”,钤章上为:“道光御笔之宝”,下位“庄敬日强”。匾额四周边框金漆,雕有群龙戏珠图案,工艺精美。“涵泳圣涯”这四个字笔画舒展,结字方正,道光皇帝书法作品传世不多,御题的匾额也很少,这块匾额较为珍贵。

“涵泳圣涯”出自《新唐书·文艺传》:“大历、贞元年间,美才辈出,涵泳圣涯,……此其极也。”朱熹《论语集注》:“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涵泳,宋明理学家主张的一种读书方法。认为读书时要体悟圣贤之道,需涵泳玩味。古圣先贤未尝言尽其意,需后辈沉潜其中,从容不迫,反复玩味,不断体会,久之,自有所得。涵泳有深入领会之意。“涵泳圣涯”反复玩味圣人之道,体会其中内涵。

 两枚钤章

“匾额左侧题款表明题写匾额的时间“道光三年二月”,右侧题款“御笔”表明为道光皇帝御笔题写。钤章“道光御笔之宝”也有同样的意思。钤章“庄敬日强”出自《礼记》:“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庄敬日强”,意思是要有庄严持重、敬慎严谨的态度,使自己的修养每日都能提高,才能进步自强。“日强”即是自强不息之意,以进德修业为己任,日日修养,不间断。

道光御题的楹联不存,但是还有文字记载。“绳武肄隆仪,仰礼乐诗书,制犹丰镐;观文敷雅化,勖子臣弟友,责在师儒。”“绳武”,典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绳,继;武,迹。朱熹《诗集传》解作“继承”继承武王之事迹。后世称继承先祖事业为绳武。肄,习。隆仪,盛大的典礼。仰,敬慕。制,制度。丰,今陕西户县。文王灭崇,迁都于此。镐,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武王灭商,迁都于此。丰镐,这里指周代。观,观察,仔细看。人文,指艺文礼乐等古典,广义包括文化教育社会制度等。敷,施,施行。雅化,纯正的教化。勖,勉励。师儒,以儒家为师,以儒者为师。全联意思为:继承先祖的事业演习盛大的临雍典礼,仰慕周代的礼乐诗书,效仿周代的制度;

这副联用典甚多,但气势大不如乾隆的对联,且有生拼硬凑之嫌。

咸丰御书匾额

辟雍大殿东侧梁柱上悬挂着咸丰皇帝御笔题写的的“万流仰敬”匾额。道光版《钦定国子监志》是目前记载孔庙国子监最为全面的志书,其下限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之后孔庙国子监的历史就没有专门的志书记载,只是散见在各种史料中。《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四》载:“(咸丰三年二月)癸未诣文庙行释奠礼,礼成,御彝伦堂,更衮衣,亲临辟雍讲学。《清史稿·卷二十文宗本纪》也记载:“(咸丰三年二月)癸未,上临雍讲学,加衍圣公孔繁灝太子太保。”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癸未日,咸丰皇帝驾临孔庙释奠先师,礼成后,来到国子监彝伦堂,更换衮服,临雍讲学。根据先例,乾隆皇帝和道光皇帝都是在临雍讲学时为辟雍大殿题写匾额和楹联,照此推断,“万流仰敬”这块匾应该是在咸丰三年来国子监临雍讲学时题写的。近期查阅民国年间国子监老档案资料,其中记载辟雍大殿有对联三幅。这样看来,除了乾隆、道光题写的两幅匾联外,咸丰也题写了一副匾联,现在殿内只剩下这块匾额,楹联应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但关于咸丰这幅对联的文字内容,目前还没查找到。

 “万流仰镜”匾

“万流仰敬”匾额,木质,蓝底,正中为“万流仰敬”四个大金字,四个字上方正中钤篆书章“咸丰御笔之宝”。匾额四周边框金漆,雕有群龙戏珠图案,工艺精美。钤章“咸丰御笔之宝”表明为咸丰皇帝御题题写此匾额。

万流,指各方面的人,万民。镜,喻明道也。仰,敬仰。《论语·子张》:“人皆仰之。”“万流仰镜”言孔子之明道令天下的人都尊敬、仰慕。

孔庙国子监历史上曾悬挂多块匾联,有御书匾额、文人题匾、建筑匾额等等。经辗转流传,孔庙国子监现仍保存大量匾联,其中以孔庙大成殿内和国子监辟雍殿内匾联最多。前人对大成殿内匾联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多篇文章论述,而对辟雍殿内的匾联少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辟雍殿内匾联进行全面地考证研究,很遗憾,受资料所限,文内缺少关于辟雍殿内匾联的尺寸、一些楹联的具体流传经历等内容。(责任编辑:墨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