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天下文庙 > 中国孔庙>

仙游文庙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2022-07-21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协会管理:2022-07-21

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鲤城内县体育场北侧(俗称燕池埔),是福建省现存的四处县级文庙之一。溯及唐宋,其前身即“清源县学”(仙游原名“清源”,唐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改今名),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原址在县西(今城隍庙处);北宋咸平五年(1002)迁建于县南(即今址)。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清源县署奉命在县城西处(今实幼校内)始设儒学,初名清源县学,亦名功建庙学(见《鲤城镇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废除儒学,县庙学一度沦为地方军器制造所。明永乐年间,依制改孔子庙为文庙。清康熙年间,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续称文庙。《仙游县志》记载:“儒学旧在县西、宋咸平五年(1002年),令段全迁建今址,前为壁,塑像先哲逮(及)四科贤人,后为堂,左右为廊……。乾道中(1165-1173年),令赵公绸重修,作讲堂曰‘尊道’,米蒂书额”。庙学前有两亭:一曰:“新亭”、一曰:“中鹄亭”。前面有广阔的武场,作为士子练习骑射之用。宋绍兴九年(1139年),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可大(仙游人)曾捐资修建文庙。南宋淳熙时(1174-1189年),文庙重修时正殿改称大成殿。两旁扩建明伦、忠告、笃志等六个斋所,作为当时士子读书之处。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文庙扩建大成门和乡贤祠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文庙损毁于战乱,后来县伊任兴虽有修整,但难复旧观。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周从善,改尊道堂为明伦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知县顾思敬于两廊后劈射圃,教谕潭子敬于明伦堂后建文昌阁。宣德八年(1434年),县令王彝修葺文庙比较完整,大成殿恢复原貌。正德九年(1514年),知县范珪改射圃为名宦祠和修建乡贤祠。清雍正、乾隆两朝,邑伸徐万安兄弟和知县陈兴祚,将大成殿和大成门的四对木柱换上龙雕大石柱,并对文庙一次全面的艺术整修。辛亥革命后至解放前夕,仙游文庙先后被利用作为中小学校舍、政干所所址、县参议会会址等。

该庙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同时兼设县博物馆。1985年10月,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建山门筑围墙,铺石埕、挖旧池造新桥等。1996年9月2日,仙游文庙列入省级文保单位。1997年至2001年,经县政府协调,拆除了挡在大成殿和明伦堂前的青少年宫和体育训练馆等现代建筑,场地收归县博物馆管理;2001年,县体育局修缮明伦堂,并作为文庙古建筑之一纳入博物馆统一管理;2001年至2005年,原归县工商局使用的古建筑物和场地全部收回,并由县博物馆统一整合改造。2006年至2012年,仙游文庙由董事会主持,实施了最全面的一轮修缮和建造工程,工程总造价达1200多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大成殿维修、崇圣祠修复、文昌阁复建、巨幅木雕《孔子圣迹图》制作及绿化、亮化工程等。

仙游文庙占地面积8500多平方米(近13亩),主要古建筑物有大成殿、戟门、明伦堂、崇圣祠、墨池、雁塔等。建筑群落以大成殿为南北中轴线,自东及西分三列。中轴线从南往北有绰楔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尊经阁;东列有墨池和明伦堂,西列则有碑廊、日新亭、文昌阁及绿化场地。大成殿是明清古建筑遗存,也是文庙的核心建筑,重檐九脊,形制雄伟,典雅庄重,建筑工艺精致细腻,斗拱密布,雕梁画栋。大殿顶棚中悬八角藻井,四周彩绘河图、洛书等。尤其难得的是,大殿前廊和大成门前后门厅共有8根蟠龙石柱,造型各两两相对,柱心均为六棱,龙体或自下蜿蜒而上,又曲颈延首前瞻,彼此似在呼应;或自上盘旋而下,以爪拒地,昂首观望,亦似在呼应。更有那孔子塑像立身台上,儒雅庄重、威而不猛、栩栩如生,为满殿建工艺术注入了不朽的灵魂。

仙游文庙所承载的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着仙游这块神奇的土地。其伦理道德中的精华至今仍渗透在仙游人民的生活中。特别是“崇文重教、好学上进”在仙游已蔚成千年风气。在此文化背景下,仙游人才辈出,历史上孕育过5位状元、4伴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近700位进士。仙游文庙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碑刻,其内容涉及面广,特别是反映官清民安、御敌报国的碑刻比比皆是,是留传百世而不可多得的思想教育材料。

上一篇:霍山文庙
下一篇:恭城县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