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天下文庙 > 中国孔庙>

梅州学宫

:2024-01-29
:2024-01-29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在广东梅州梅城江北,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9号,门首正对旧时文澜门(上南门),背倚金山。现今学宫大约是原面积60%,只是保留了魁星楼、重建了大成殿,而原有的明伦堂、崇圣殿、东庑名宦祠、西庑乡贤祠以及孔庙标志性外大门棂星门等均已拆除。

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大概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明朝万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梅城老南门楼上,建起凌风楼,并作《程乡凌风楼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太仓州举人曹延懿任程乡县令,下车拜谒孔庙,认为凌风楼原楼角偏射孔庙,不利文闱,且年久失修,遂重修改建成八角楼,三檐八面。果然两年后,癸酉科广东乡试,陈鹗荐高中解元,共四人中举,三年后丙子科考又有四人中举。不过,凌风楼和南门均在民国时梅城大改造过程中被拆毁,只是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一般人可能认为老梅城东西南北计有四门,其实不然,老梅城有五座门。康熙十年(1671),程乡县令王仕云新修城墙,其城高3.6丈,厚2丈,周长985丈,高大威武。有堪舆家认为筑城过高,不利文脉,气闭令泄,于是,继任的地方官员在南边破城墙而开偏南门,起名文澜门,正对学宫,并建起文昌楼。梅州古人的风水观念可见一斑。

在梅州所有的学宫中,以梅州学宫影响最大,清代时有嘉应五属的说法,即嘉应州统领本属程乡县及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等五县,梅州乃客家人聚集地,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官设学宫数处,而梅州学宫地处嘉应州城,地位自然显赫。同时,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民风向学 文冠岭表,据《光绪嘉应州志》记载,梅州学宫自建成以来,饱经沧桑,命途多舛。或毁于兵燹,或毁于流寇,或毁于天灾,或毁于虫蠹,前前后后,不下十次。然而一旦天下清明,地方官吏必先修复学校,以敦维风化,为圣明广布霜露。梅州地处粤东内陆地区,既无交通之便,也无鱼盐之利,唯有科举才是士子出人头地的最佳途径。故乡绅士族对本州教育事业极为支持,一些乡绅捐出私田为学田,用以学校膏火之费。今在学宫内仍留存有一块嘉庆二十年(1815)由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督学使者彭邦畴撰书的《重修梅州试院记》石碑,据碑文记载,当是时,“州之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余人,应试者日以众,地不能容,州试加之删汰,盖常有千余人作墙外观者。”梅州地瘠而民贫,一闻君言(当时的嘉应州知州刘廷楠倡修考院),醵其私钱”。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梅州民风好学,社会各界对科举极为重视和支持,一听到要重修考院,纷纷慷慨解囊、庀工饬材。因此,当时仅在梅州学宫设科举考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考生食宿,在梅州学宫周围兴建了许多客家祠堂,以供各姓氏的考生免费吃住,亦带动凌风路一片繁华。周围居民也因此受到官学感染,出现了诸如有“公孙三翰林”之称的李象元家族和有清末“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黎玉贞所在的黎家等世家大族。至今,学宫周围仍然林立着 “黎、黄、李、罗、宋”等诸多姓氏的宗祠,像星曜一般拱卫在学宫周围。1929年10月,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由闽西挺进梅州,攻占梅城,史称“梅城战役”。朱德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梅州学宫近当代除作学校外,亦作公署。清末至民国年间,先后在学宫设立嘉属官立中学堂、县立高等小学校、县立中学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1925—1927年曾在此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宫曾作为兴梅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梅县干部招待所、梅州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地址、梅州党校校址等。1987年11月16日,梅州学宫被原梅县市人民政府列为梅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14日,梅州学宫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梅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学宫几度沧桑,后长期挪作他用,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已成危房危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梅州学宫及周边地带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理,经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梅江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承担修缮工作。多方筹资122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12月15日修缮竣工,辟为孔庙公园。

梅州学宫每年都迎来大批游客,除了大量的学生及家长来朝拜圣人祈求学业有成外,还有全国人大常委、广东省文化厅的厅长及梅州市的各级领导前来视察,更有一些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前来寻根。海内外的梅州籍华侨对故乡感情深厚,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发展,学宫内的孔子铜像就是由3名来自香港的同胞捐赠,而原来较为破败的魁星楼也于2010年6月由黎次珊、汤建英伉俪慷慨捐资50万元进行修缮。学宫如今依然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除在特殊日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外,平时诗人学者也会到这里举办歌颂孔子儒家学说的诗歌朗诵会,也会有学校在此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如东山中学的老师就曾带中小学生到孔子像面前朗诵《论语》、《弟子规》等文言文,让学生们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学宫占地7000余平方米,今由棂星门、大成门、泮池、东庑、西庑、大成殿及魁星楼构成。学宫外门楼称“棂星门”,为文庙中轴线上石质牌楼,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之魁星相比,亦寓天下文人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门下。学宫牌楼前有秋枫两棵,树龄二百年。

进得门楼,至广场,见中为泮池、大成门,右为魁星楼及东庑。魁星楼,原称奎文阁,因魁星为北斗七星之首,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说,魁星楼为当年应试士子奉祀休憩之所,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1960年复修,2009年侨领黎次珊捐资修缮。魁星楼红墙绿瓦,格调典雅,门柱联“魁开甲第麟臻圃,星瑞士林鸣凤楆梧”。右侧为东庑,今为梅江区文联及学宫管理处办公场所。

走过泮池,至大成门。门前古树参天,门廊四柱而立,门楼高大威严,悬挂“大成门”匾额,门柱联曰“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跨过大成门,见又有广场,内有四棵古树,百米外正中为大成殿,左为东庑,右为西庑,均为硬山顶,灰瓦作面。四周红墙碧瓦,古木参天,呈现园林景观。临近圣殿,备感静肃庄严,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大成殿为学宫正殿,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副阶周匝。殿前月台正中设台阶,上檐挂“大成殿”匾额,下檐门上悬挂“生民未有”匾额,门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殿内立六柱,正堂立孔子铜像,三米余高。梁上高悬“万世师表”及“斯文在兹”两匾,前后立柱刻“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及“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两联。殿内四周墙壁彩绘孔子讲学论道之巨幅壁画,计有六幅,从左至右依次为《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周游列国图》《习射图》《孔子观瀑图》《杏坛讲学图》与《古乐图》等。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德庆学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