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孔庙动态>
栏目导航

曲阜孔庙:古树名木 | 从苍根魂到天下韵 —— 曲阜古槐里的多元文明印记

:2025-08-08
:2025-08-08

在曲阜这片浸润着儒家文化的古老土地上,国槐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活着的历史典籍,是凝固的文化符号。从孔庙诗礼堂的唐槐到孔府大门内的明槐,从金丝堂前的苍劲古木到半壁街的繁茂绿荫,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雨的国槐,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在当代焕发着独特的时代价值。


古国槐: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

国槐在中华文化中向来是 “德” 与 “位” 的象征,而在曲阜,这种象征因儒家文化的滋养更显厚重。《周礼》记载 “面三槐,三公位焉”,国槐自古便是三公宰辅之位的标志,寄托着古人对贤德执政者的期许。孔府大门内侧那株明代国槐,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生动体现 —— 它扎根于圣府庭院,枝干挺拔如君子立身,既是对 “子孙发达、位及人臣” 的祈愿,更暗合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吉祥寓意是国槐文化的另一重底色。《太公金匮》中 “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入,无益者拒之”的记载,赋予国槐 “辟邪纳福” 的神圣性。曲阜的古国槐,便是这种信仰的见证者。孔庙诗礼堂前的 “唐槐”,如今“四世同堂”:初代已亡,二代、三代枯萎,四代、五代却生机盎然。新株枝叶繁茂,老株则保持原貌,供人怀古观瞻。乾隆皇帝在《诗礼堂六韵》中特意提及 “唐槐宋银杏,今日昔斯时”,将其与儒家典籍的传承相提并论。这株古槐不仅是唐代国槐文化鼎盛的遗存,更成为 “道统永续” 的象征,树下的每一片落叶,都似在诉说 “仁义礼智信” 的千年传承。

国槐与科举文化的关联,在曲阜尤为凸显。古代 “槐花黄,举子忙” 的民谚,让国槐成为科第吉兆的符号。曲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向来是文人学子心中的 “圣地”,金丝堂大门前的国槐,曾见证无数求学者的虔诚足迹。它们枝繁叶茂的姿态,恰似儒家文化 “诲人不倦” 的胸怀,将 “勤学向善” 的信念融入年轮。


古国槐:当代价值的多维绽放

在当代曲阜,古国槐的价值早已超越 “遮阴纳凉” 的实用功能,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孔庙 “唐槐” 旁的驻足者,触摸的不仅是粗糙的树皮,更是穿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 它让《论语》中的 “逝者如斯” 有了具象载体,让年轻人在仰望树冠时,直观感受 “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深意。这种 “沉浸式”" 的文化体验,使国槐成为最生动的 “传统文化教材”。

作为城市独特的绿色标识,曲阜的国槐也是地域文化认同的核心符号。例如半壁街的国槐枝丫交错,形成天然的绿色拱廊,它们既是市民休憩纳凉的场所,也是曲阜 “古城意象” 的重要组成。这些树木以最自然的方式宣告: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是礼仪之邦。这种文化辨识度,让国槐成为曲阜城市名片上醒目的 “绿色印章”。

更珍贵的是,古国槐以其生命力诠释着 “传承” 的真谛。孔府大门内明代国槐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年年新绿;诗礼堂唐槐虽老干斑驳,却坚毅矗立。这种 “老而弥坚” 的生命力,恰如儒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 既坚守内核,又与时俱进。如今,这些国槐被精心呵护,成为 “文化遗产保护” 的典范,提醒着人们: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土壤中继续生长的智慧。

从唐槐的沧桑到明槐的苍劲,曲阜的古国槐是活着的文明史诗。它们扎根于齐鲁大地,将 “仁义”“贤德”“传承” 的文化基因写入年轮,既见证了过去的辉煌,也支撑着未来的希望。这些穿越千百年的古槐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像国槐一样,深扎大地,向阳而生,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孙昱,彭祚登.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2):23-31.

[2] 王福华,王会,曹胜磊.浅谈李东阳对孔庙孔府建筑布局的影响[J].东方收藏,2024,(06):93-95.

[3] 曹胜磊,王福华,刘天衢.孔庙诗礼堂现代教育价值的发掘及利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13):149-152.

转自:文博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