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修缮保护>
栏目导航

匠心古法 重绘“三孔”

大众网:2017-04-21
大众网:2017-04-21
 
核心提示
“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是“三孔”自明清以来的首次系统性的保护维修,预计需要资金3亿多元,用时3-5年,备受世人瞩目。
修缮工程秉持的是老手艺,使用的是老原料。从最初的线麻加工、捉缝灰,到刷墨青、拍谱子,再到填色、退晕和贴金,经过整整24道繁杂的加工工序,一幢古建筑体的油饰彩绘才算真正完成。这些步骤有些单拉出来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饱含了匠人们的心血。

□ 本报记者 孟一

“彩绘承载的是一种宝贵的历史信息,一般情况下只要能保护就不会选择重绘,所以,做我们这行的,有些人一辈子都摊不上几个活。”2016年8月16日,在三代古建传人、“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三孔’古建队”)油漆彩绘队队长王明亮的一双巧手下,孔庙大成门上一根原本已经看不出纹饰的横梁,焕发了新的色彩。
王明亮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看着自己的手艺化为“三孔”的一部分,仍止不住满心痛惜。在这些彩绘工匠们看来,所谓修缮,即便全部采用老材料、老技艺,渗透入木纹的历史还是在自己落笔的那一刻改变了,让他们心安的,是彩绘的生命能够延续。
王明亮刚干好的这份活,是“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的一部分。1730年——清雍正8年,一道天雷点燃了饱经风霜的孔庙大成殿,“三孔”部分建筑被迫进行抢救性大修。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三孔”古建筑的彩绘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保护维修,只是在单体建筑大修时进行过局部的修复。2014年4月,文物部门启动了“三孔”等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试验性施工,目前“三孔”古建筑彩绘已进入大面积修复阶段。
据曲阜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孔”等古建筑群现有房屋1300余间,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彩绘面积约14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彩绘保护工程《孔府西路古建筑彩绘保护维修方案》《孔府东路慕恩堂、报本堂建筑组群彩绘保护维修方案》《孔庙东路古建筑群彩绘保护维修方案》等8个方案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另据立项报告及专家现场勘察意见,工程预计需资金3亿多元,全部完成需用3年-5年的时间。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主任孔祥民表示,他们与中国文化遗产院合作,运用国内目前最先进的检测、监测设备,对“三孔”等古建筑彩绘材料进行保护性取样分析,对古建筑彩绘进行断代分析,为方案编制提供了科学真实的基础资料,为彩绘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要让后人修缮有据可查”,两扇门脸化身52份档案
“相机、毛刷、喷雾器、刻刀……工具备齐了,上工。”8月17日天刚蒙蒙亮,姜鲁就起床收拾起自己的“百宝袋”。他摸过一把明晃晃的铁制刻刀,在刀面上哈了口气,用袖口使劲搓了几下,说,这把刀十几年没离过手,跟着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的文物古建。
和其它“三孔”彩绘队队员不同,年仅38岁却爬了20多年阁楼的姜鲁承担着一份特殊的任务——为古建彩绘留存资料、制作档案。像这样系统的彩绘资料搜集,在“三孔”的修缮史上还是第一次。
彩绘修缮的前提是保护和传承。此次的“三孔”彩绘保护工程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做好完整的材料搜集,说什么都不许开工。也因此,每每有工程列入修缮日程,姜鲁总会第一个赶到施工现场,一边熟练地使用照相机、摄像机这些新设备留存图片和视频资料,一边操拾起老本行,拓片、描绘、手绘原始彩画小样,待资料搜集齐后装订成册。
在所有材料搜集整理的流程中,最复杂的当属手绘原始彩画小样了。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施工阶段的进度和效果,更关系到能否最大程度还原彩绘原貌。
“保存完好的彩绘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拓完片后用印蓝纸进行人工复写,再借助测量工具依葫芦画瓢就行。可绝大多数彩绘都已受到不同程度损坏,这时,再画小样就得看工匠的技艺和知识功底了。”从事油饰彩绘40余年的老工匠李蔚明,是此次三孔彩绘项目的监理之一,他告诉记者,“三孔”古建上的彩绘年代不同、内容不同、绘画风格不同,囊括了和玺、旋子、苏式三大彩绘形式、几十个小类别。当你面对一块已经严重起甲甚至斑驳脱落到面目全非的木梁时,单是准确判断出其样式,已是难上难。
6月20日,孔府红萼轩修复工程启动。画过的画比吃过的饭还多的姜鲁在爬上房梁后竟然一下懵圈了,看着屋内梁坊上仅剩的一小片纹饰,一向沉稳的他脱口而出,“这画,从来没见过!”
“三孔”彩绘的修复只能恢复原貌,不容许任何出新。判断不出绘画风格和纹样样式,按着想象修复,意味着改变了历史,是大忌。姜鲁见状马上拍下照片,再一头钻进资料室,没日没夜的翻图集、问专家,花半个月时间终于找到了那块梁坊彩画的出处,这才严格按照图样绘制。
“一块横梁三五天,两片木门俩仨月,在我们这是常事。”王明亮把刚整理出没多久的孔庙大成门资料展示给记者看,仅两扇门脸及附属的木结构纹样,就整理出52份档案,塞满了半个资料柜,而这只是“三孔”古建14万平方米彩绘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档案中清楚记录着彩绘中每一根线条的粗细、间距、色彩,为的就是在往后需要再修缮时,后人能有一份足够详实和清晰可操作的文图资料。他说,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实了,才能安心开始修缮工程。
    “桐油猪血硬似铁”,新材料远不如老搭档靠得住
8月10日,骄阳把曲阜烤至37度的高温。在古建队里的一个修缮材料储备处,49岁的彭宝法在空旷的场地上支起一口大锅,点燃柴火,拿起一根高粱杆,剥掉外皮伸进锅里搅和。没出5分钟,汗水就把衣服全部浸透了。
熟桐油,古建领域的核心建筑材料之一,用处几乎可以覆盖修缮的全流程。桐油加猪血混合成的“老水泥”,在古建木结构保护中必不可少,涂在彩绘表面,有助防虫防腐。就是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用量巨大的必备材料,却鲜有人能熟练掌握其熬制技法。在有着60多人规模的“三孔”彩绘队中,老彭就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熬桐油这道工序做到万无一失的行家里手。
“熬油难,难在对火候的把控。火候不够油不干,粘性不达标;火候过了油就废了,完全没法用。成与不成间,往往取决于那短短几秒钟的成品期。”曲阜市文物局原副局长徐会臣是位标准的“古建通”,他一边比划一边说,这就好比熬糖做拔丝山药,熬不好结块、不出丝,熬过了发黑、发苦,而判断熟成的标准全靠经验积累,没有半点捷径可寻。
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制,油锅中开始升起阵阵白烟,彭宝法的神色突然开始变得严峻。他支起耳朵细听油泡翻滚的声响,随即轻轻将高粱秆从油锅中提起,死死盯住油花散开的样子,见油花稍一绽开便即刻收住,他立刻停止了加热,触手处扯出的丝线黏连度刚刚好,这油就算是熬成了。彭宝法看着满锅桐油长长地舒了口气,开始叫人盛装、配送。
“和这一锅油打交道30多年了,它是啥脾气,咱也算是摸得比较透的。”谈起自己这手绝活,彭宝法言语间透露着些许自豪。他说,熬油不仅要靠看、靠听判断熟成度,不同季节熬油加干燥剂也各有讲究,夏天熬制要多加章丹(矿物材料),冬天熬则要添土籽(矿物材料),哪一种原料配不到位都会影响油的品质。
“三孔”彩绘修缮,秉持的是老手艺,使用的是老原料。在这些整日与古建面对面“交流”的匠人们看来,油漆一年掉色、两年起皮,化学颜料的色彩刺眼、轻浮,完全无法替代巴黎绿、群青等矿物颜料……新材料远不如他们的老搭档靠得住。
“桐油猪血硬似铁。在桐油中加入猪血、砖灰、面粉,就变成了我们最常用的油灰地仗。”入行40年的廖承春一边在木梁周围抹着油灰,一边解释称,所谓“地仗”,就是将桐油猪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的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也是彩绘的基层。地基打得越牢,建筑保护得越好,彩绘也才更顺利。
“入行第一天起师傅就教育我,做修缮是‘起死回生’,要对传统文化和老手艺心存敬畏,要有耐心。”57岁的廖承春已经有了37年的彩绘工作经历,他对自己的职业有这样的理解:修复者要全身心投入原作者当时当地的状态,用自己的心血让已经暗淡的绝世之作恢复光彩。
    “要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数一下龙爪就能判断出年代
明代收藏家、装裱工艺家周嘉胄提出过,画作修复良工应具备“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四项标准。彩绘修复亦同此理。除了修复的专业技术要精湛,真正的大师,同时要有良好的绘画、书写功底,熟悉绘画史,懂得每一类画作的笔法走势、笔锋脉络。
“拿古建上常见的龙来说吧,历朝历代龙的画法都不一样,所谓‘元秀明狰清庄’,说的就是元朝的龙圆润清秀,明朝的凶恶狰狞,清朝的威风庄严。”谈起彩绘画作,王明亮如数家珍。他说,明朝的龙多为四爪,清朝的龙为五爪,熟悉这些特征不仅对彩绘修缮大有裨益,更有助于进行彩绘年代和风格判断。
从最初的线麻加工、捉缝灰,到刷墨青、拍谱子,再到填色、退晕和贴金,经过整整24道工序,一幢古建筑体的油饰彩绘才算真正完成。这些步骤有些单拉出来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是容不得丝毫大意。
在地仗工作完工后,站在两层楼高的大成门椽子上,王明亮手执一个像奶油袋样的颜料包,对一条修缮过后的龙图案沥粉。
“沥粉”是和玺彩画的一道特有工序,多用于宫廷、庙宇的彩绘,操作是像挤奶油一样沿画面轮廓粘涂材料,使画面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其技术难点与挤奶油异曲同工,讲究一笔呵成,如果中间断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而“贴金”环节更是拿真金白银在考验技术的精湛程度。王明亮拿着薄薄的金箔给记者看,一张9.33(cm)×9.33(cm)的金箔价值7块多钱,换算成克为每克420元。在贴金过程中金胶油凉了贴不住,几天就会脱落造成浪费,热了则金箔会发黑影响美观,何时贴金、何时上色全是老辈一代代传下来的。
在一本颇有年头的《工商记事》中,记载了清朝曲阜手工业的概况。书中记载的王记木匠铺,就是王明亮的祖先从道光年间便开始经营的作坊。他们祖祖辈辈在“三孔”从事油漆彩绘工作,对王明亮而言,接过父亲手中的画笔就是一种传承。“门里出身”的王明亮童年时期就在孔府里玩耍,三孔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他儿时的记忆,他愿意把三孔当做自己的家去修缮、去爱护。如今他的后辈也都相继来到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工作,传承在画笔的交接与更迭中进行。
匠人之所以是匠人,而不同于机械重复的劳作者,是因为匠人追求的不是工件和数量,而是价值和品格。“《装潢志》里讲:‘窃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意思是说,装裱一事,是决定书画命运的大事。字画必然会老化,而且会循环老化,所负载文化的延续和保存都在这些修复者的手上。这话换到彩绘上同样管用。”王明亮坦言担不起“匠人”这个头衔,但他坚信:无论是何种手艺,凡达到顶尖水准,除了天赋和勤奋,必定还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支撑,这,才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背景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古建筑群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孔”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高超的建筑技术成就著称于世,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和科学艺术价值。
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三孔”古建筑的彩绘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系统的保护维修,时至今日,许多早期的建筑彩绘已经严重起甲或斑驳脱落,甚至漫涣不清,开展抢救性、研究性保护维修工作已迫在眉睫。此次保护维修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保存”原则进行,主要力量为1953年成立的“三孔”古建队,如今称为“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60多名油漆彩绘队队员多为家传技艺,祖辈、父辈就从事孔氏家族的房屋修缮保养。